臺東大武苗圃越冬蝴蝶谷蝶類生態研究(2/3)

:::
計畫名稱臺東大武苗圃越冬蝴蝶谷蝶類生態研究(2/3)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5年
受委託機關明新科技大學
計畫主持人趙仁方教授
計畫執行時間95.03.24-96.02.28
研究經費600仟元
一、委託單位:台東林區管理處
二、受委託單位:明新科技大學     負責人:張哲郞校長
三、計畫主持人:趙仁方教授
四、計畫執行期間:9503-9602
五、計畫經費:600仟元
六、計畫目標:
(一)越冬族群組成與數量估算
(二)大武苗圃越冬斑蝶生理學初探
(三)天敵與死亡因子調查 
(四)越冬斑蝶行為研究 
(五)台東地區斑蝶遷移路徑調查
(六)台東林區管理處轄區內越冬蝴蝶谷分布與環境初探
七、研究成果:
(一) 越冬斑蝶群聚結構
六種越冬斑蝶的組成在不同月份呈現不同的組成比例。首批斑蝶進入越冬棲息地的時間是在 2005 年 10 月底時,所採獲的數量以小紫斑蝶居多。11 月份時,斯氏紫斑蝶的數量比例增加至 50﹪。12 月至次年 2 月份間圓翅紫斑蝶的數量比例則逐月增加;2 月份時圓翅紫斑蝶的數量比例已與斯氏紫斑蝶的數量比例相當。在青斑蝶屬的部分,小紋青斑蝶的數量比例在越冬的中後期逐漸增加;淡紋青斑蝶的數量在整個冬天都不多。
(二) 越冬斑蝶群聚數量估算
自越冬初期越冬斑蝶即逐漸增加的進入越冬棲息地的數量。以二次迴歸方式推算斑蝶的數量,及可能進入蝴蝶越冬棲息地的時間,但由於端紫斑蝶、小紋青斑蝶和淡紋青斑蝶被標記及再捕獲的數量不足,難以得到有效的族群估計值,因此這個部分不列入分析。就全部的越冬斑蝶來說,2006年1月11日至1月12日間可能是群聚數量最多的時候,數量可達414,717隻。若從不同越冬的蝴蝶種類來看,數量最多的為斯氏紫斑蝶,在2006年1月14日至2006年1月15日間可達 304,583 隻的最高量;圓翅紫斑蝶的數量少於斯氏紫斑蝶,且出現最高量的時間較斯氏紫斑蝶晚,而在2006年1月22日至 2006年1月23日間達176,463隻的最高量;相對於斯氏紫斑蝶和圓翅紫斑蝶,小紫斑蝶的數量就少了許多,最高數量為 41,089 隻。由迴歸公式所計算出蝴蝶進入越冬棲息地的時間來,可以發現越冬斑蝶進入棲息地的順序,最早的是小紫斑蝶,其次是斯氏紫斑蝶,再其次是圓翅紫斑蝶。
(三) 氣候與越冬斑蝶死亡關係
從大武地區越冬斑蝶的死亡率來看,死亡時間主要集中在2005年12月4日至2006年1月28日間,死亡率最高的時間出現在2005年12月11日至2005年12月17日間,死亡率為 0.004566。在死亡率與氣候因子的相關分析方面,死亡率
與環境溫度呈顯著正相關,即溫度低時,死亡率提高;反之,環境溫度高時,死亡率下降。
(四) 越冬斑蝶死亡個體的空間分布
隨著時間的不同越冬斑蝶死亡聚集的位置會隨之改變。在越冬初期,死亡個體數少且分布較均勻。進入越冬中期後,因寒流來襲,死亡數量增加,死亡個體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樣區的東半部,因時間不同而呈南北向的帶狀分布。至越冬末期後 (2006年2月初起),死亡個體的分布又出現數量少且均勻分布的情況。
(五) 越冬斑蝶春季遷移
從過去的調查研究發現,在台灣東部越冬斑蝶春季遷移的活動路線,主要是沿著中央山脈東岸往北遷移,然而過去的的紀錄主要是跟隨越冬斑蝶移動時觀察紀錄所得的資訊。2006年首次在卑南賓朗地區捕獲兩隻來自知本林道及大武苗圃的小紋青斑蝶,證實其遷移路徑的可信度。並証實越冬蝴蝶會於秋季開始進入越冬棲息地內渡冬。
(六) 越冬棲息地環境改善
從目前台灣斑蝶的越冬棲息地的環境條件來看,其植被環境多為次生林或造林地,且許多越冬棲息地都位於村落附近,面臨許多人為干擾及開發與破壞的潛在壓力。近來發現本土植物台灣鱗球花在一些缺乏香澤蘭的越冬棲息地內,成為越冬斑蝶的主要蜜源植物,若能有效的以台灣鱗球花 (Lepidagathis fromosensis) 取代外來種的香澤蘭,將可改善外來種入侵的生態問題,亦可提供越冬斑蝶冬天的食物來源。此外,由於斯氏紫斑蝶和圓翅紫斑蝶會涉及較長距離的移動,尤其在春天的大規模移動,涉及下一帶的產卵繁殖,因此,若能有效的掌握其移動路徑與時機,以生態廊道的方式做環境的改善,將可為這些脆弱的生命保留生存的希望。
八、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了解大武苗圃越冬族群組成及越冬斑蝶行為及遷移路徑,未來應針對台東地區所有的越冬棲息地進行普查,以掌握台東地區越冬棲息地整體動態,以利未來棲地經營管理的參考資料。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全文下載 pdf pdf 檔案大小:1477KB 下載次數:619
回列表
瀏覽人次:2162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