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赫氏角鷹生態行為、棲地環境與族群分布研究

:::
計畫名稱臺東縣赫氏角鷹生態行為、棲地環境與族群分布研究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5年
受委託機關台東縣野鳥學會
計畫主持人林澤經先生
計畫執行時間95.04.19-96.04.15
研究經費700仟元
一、委託單位:台東林區管理處
二、受委託單位:台東縣野鳥學會     負責人:林澤經先生
三、計畫主持人:林澤經先生
四、計畫執行期間:9504-9604
五、計畫經費:700仟元
六、計畫目標:
(一)了解台東縣境赫氏角鷹(Mountain Hawk Eagle, 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的分布範圍及生態行為。
(二)針對台東縣境內山區赫氏角鷹的分布進行持續性的監測,利用相機拍攝並進行個體辨識,藉以監測族群數量的變化。
(三)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為工具,探討赫氏角鷹生態行為及分布 範圍與環境因子間的關係;並依此推估本縣赫氏角鷹的族群數量。
(四)赫氏角鷹地理分布的範圍與棲地選擇間的相互關係,提供森林資源經管理之參考,以供未來能具體研擬保育計畫。
七、研究成果:
(一)本研究在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406次猛禽調查中,赫氏角鷹出現了148次共224隻次,其中成鳥佔74%,亞成鳥佔26%。出現行為紀錄以飛行之頻度為最高。不同季節之出現頻度以春季為最高,其次為冬季。
(二)赫氏角鷹的出現頻度在人為干擾因子中與人口密度、道路開發和城鎮區開發的環境因子有極顯著關聯性。在人口密度等級最高之地區赫氏角鷹出現頻度最低,反之人口密度等級最低之地區赫氏角鷹出現頻度最高;在與道路距離最近等級出現頻度最低,最遠等級為最高是為48.60%;在與城鎮開發最近等級出現頻度最低,在最遠等級最高達。赫氏角鷹的出現頻度明顯受到人類干擾與開發因子所影響。
(三)在地形地貌因子中,赫氏角鷹的出現頻度與海拔高、坡度及坡向皆有顯著關聯性。赫氏角鷹的出現頻度隨海拔上升呈峰形分布,在海拔1,000 m~1,500 m和1,500 m~2,000 m有最高的出現頻度,在500 m以下的無出現頻度最高。赫氏角鷹在地形較為陡峭之處如坡度25°~35°與至35°~45°之間有較高之出現頻度,在人為開發程度高的較為平坦地區如坡度5°以下的無出現頻度最高。在坡向因子,赫氏角鷹出現頻度以背風坡西向坡為最高。
(四)利用福衛二號衛星影像作出台東縣植群土地利用分類圖與植生指標圖層後,統計赫氏角鷹出現頻度與上述二者之關聯性。結果發現在植群土地利用類型和植生指標二者皆有極顯著關聯性,在植群土地利用類型方面森林類型環境出現頻度最高,故赫氏角鷹在森林類型環境有較高出現的趨勢,證實赫氏角鷹為森林猛禽的論述;在植生指標以中、高等級的地方有較高出現之頻度,在植生指標最低等級的調查樣區沒有赫氏角鷹出現紀錄。
(五)本研究以空間性之環境因子資料,利用邏輯迴歸分析,得知赫氏角鷹的有無出現與海拔、坡度和城鎮開發三項因子有顯著差異,並得以此結果建立以環境因子為基礎之赫氏角鷹的空間分布模式,而推導出台東縣赫氏角鷹出現機率等級分布圖,以野外調查資料的樣區座標串入此出現機率分布圖,結果在極高與高之等級中合計達74.33%的預測正確性。並依此分布機率等級圖,參照前人研究之赫氏角鷹每對活動範圍及繁殖核心區域之論述,得以推估本縣赫氏角鷹大約族群數量,約173隻。
(六)赫氏角鷹族群的生存壓力來自於人為開發所造成的棲地破碎化與非法獵捕。未來的赫氏角鷹的保育工作應以物種保育與棲地保育二者並重。
八、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赫氏角鷹為極重要之指標物種,在國外的研究中,像是日本赫氏角鷹、爪哇鷹鵰與蘇拉鷹鵰,均投入相當長的時間與人力物力在於重要物種的研究保育。有鑑於赫氏角鷹每日活動時間相當短,本研究目前以3年之目擊紀錄,分析其空間分布情形,未來亟需以巢位選擇、棲地利用與繁殖行為等方法,確實了解赫氏角鷹之棲地利用行為。期望能在赫氏角鷹巢位選擇與繁殖行為方面作探討,建立赫氏角鷹之棲地利用資料庫,及永續之保育經營策略。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全文下載 pdf pdf 檔案大小:5743KB 下載次數:1207
回列表
瀏覽人次:2345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