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海龜生殖生態學暨保育研究計畫

:::
計畫名稱臺東縣海龜生殖生態學暨保育研究計畫
研究類別委託研究
計畫年度99年
受委託機關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計畫主持人程一駿
計畫執行時間99.06.15-100.02.15
一、委託單位:臺東林區管理處
二、受委託單位:國立海洋大學         負責人:校長李國添
三、計畫主持人:程一駿教授
四、計畫執行期間:9906-10006 
五、計畫經費:650仟元整
六、 計畫目標:
一、 了解蘭嶼島上綠蠵龜之生殖生態、血漿生化及族群基因的特性,以及人為和自然干擾等的相關資料,以期以長期生態調查的方式,對該島上產卵海龜族群之變動趨勢和可能的原因,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 藉由人造衛星追蹤的方式,了解在蘭嶼島上產卵之綠蠵龜的產後洄游路徑,及其可能的海上覓食棲地。
三、 藉由研究對母龜、稚龜及孵化過程中各重要因子的影響研究,判斷蘭嶼島上產卵沙灘的正確管理方式。
四、 由以上各項的資訊,提供相關的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海龜保育政策之學理依據,並進行劃設保護區之可行性的評估。
七、 研究成果: 
(一)蘭嶼島氣溫及降雨量資料
    蘭嶼島每年以夏季的溫度為最高冬季為最低,而雨季則出現在秋天到冬天之間。從歷年的資料相較中發現,對全年而言,1998年的氣溫為最高,而2008年為最低。每年中,以七月的氣溫為最高,一月為最低。此外,從1997年起,蘭嶼島上的降雨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
(二)蘭嶼島生殖生態學調查結果
    今年的調查結果中,產卵季調查是從6月29至8月31日為止,而產卵高峰期是從7月1日至8月31日。在這段時間裡,共有20頭母龜上岸產卵,為歷年來產卵母龜最多的一年,有3成的產卵母龜曾經在蘭嶼產卵過。
 上岸母龜的平均體長為99.2公分背甲直線長及104公分背甲曲線長,母龜平均每隔約11天就上岸產卵ㄧ次,在本季中,所有的母龜共上岸120次,平均每頭母龜上岸6次。牠們共掘了 158個洞,平均每頭母龜掘了25個洞,平均掘洞成功率為18%。母龜共產下48窩卵,平均每頭母龜產下2窩卵。平均產卵成功率為45%。在本季中,88%的母龜會在蘭嶼島上產卵,而在島上的產卵期間有92%的母龜會在第一次產卵的沙灘上岸找尋其產卵地。主要產卵的沙灘為小八代灣,其次為東清灣沙灘。
 在卵窩方面,平均每窩含105粒龜卵,而平均卵窩深度為68公分。平均龜卵大小為:直徑4.3公分,重量46.6克。平均龜卵孵化期為62天,在孵化期間,平均未受精率為 17%,孵化中死亡率為37%,因此孵化率為63%,孵化後死亡率為1%,而稚龜爬出率為93%,clutch survival rate為48%,而reproductive output 為3715935 kJ。
    由歷年的生殖生態學資料相較中(表一)發現;1997年的龜卵為最大也最重,而2000年產下的稚龜為最長也最重。大部分的母龜都會在小八代灣的沙灘上產卵,而稚龜的背甲直線長會受到龜卵大小及重量的影響( y = 3.827 + 0.00387(egg diameter) + 0.0176(egg wt) n = 30, r = 0.523, p = 0.013),兩因子中以卵重的影響為最大(p = 0.029)。且孵化中死亡率會隨著卵重的增加而減增多(y = -0.709 + 0.003088 x, n = 28, r = 0.411, p = 0.03)。此外,從1997年起,母龜的掘洞次數有增加的趨勢 (y =-2314.469+1.162x, n = 14, r = 0.695, p = 0.006),卵窩深度也會隨著平均氣溫而降低 (y = 805.558-28.342x, n = 30, r = 0.559, p = 0.001) (表二)。
    在與望安島相較之下(表四),蘭嶼島於2010年度的母龜體型較大,但掘洞的次數較少,產卵間期也較短。同時,每窩所含的龜卵數較少,但龜卵會較大且重,且孵化期會較長。望安龜卵在孵化中的死亡率較低,因此孵化率會較高,但孵化後的死亡率會較高。望安卵窩的clutch survival rate會較高,但稚龜會較小及較輕。
    在歷年(1997到2010年間)的資料相較下(表四);蘭嶼島的母龜上岸次數較少、產卵間期短,但掘洞的次數較少,卵窩也較淺,這可能是因為產卵季的氣溫較低及降雨量較多之故,所以龜卵的孵化期會較長。此外,望安的龜卵會較大且較重,但孵化中及孵化後的死亡率會較高,望安稚龜的背甲也會較長,也較重。
(三)產卵母龜的血清生化值
    2010年產卵母龜的血清生化值詳列於表六中。在與正常綠蠵龜基本血清值(Fong et al., 2010)相較後發現,uric acid及BUN值較低,而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和LDH值較高,前四值的差異與母龜在產卵時的生理變化有關,而LDH值會變高通常與組織受傷有關,在此並無適當的解釋。
(四)龜卵孵化期間卵窩內氧氣含量的變化
 本季中我們將所有在小八代灣的龜卵,全部移至東清灣沙灘去孵化,並對其中18窩進行龜卵在孵化期間卵窩含氧量的變化,以了解龜卵的孵化生理變化,及主要因子的影響力。結果發現(圖四及圖五),
    卵窩在孵化的前期(< 50% 孵化期),因器官剛形成需氧量不高,所以溫度及含氧量變化不大。卵窩在孵化接近最後時,因稚龜的孵化,新陳代謝量大增,導致溫度增加將近5℃,卵窩氧含量也降至最低點。此外,卵窩的中央因與沙層交換不易,因此氧氣含量會降至最低值。
(五)人造衛星追蹤研究結果
    於8月15日早上3點在小八代灣,為第五次上岸產卵的母龜進行人造衛星追蹤研究。該母龜體長為101公分背甲直線長,106公分背甲曲線長,並曾於1998 、2002及2005年均回到蘭嶼上岸產卵。由於所使用的固定膠為用於隧道工程的快乾膠,所以號稱能在水下進行黏著工作,因此沒有露水沾濕的問題。基於減少干擾母龜的原則,發報器固著工作是在母龜產完卵後,於夜晚即刻進行的,由於在產卵沙灘上使用燈光有所限制,因此沒能取得清晰的照片。
    裝置發報器的母龜於早上4點多下海,第一筆資料是在5點46分取得。由於發報器具有GPS的功能,所以我們平均一天可以取得一至兩筆位置資料。該頭母龜一直待到9月26日再產下三窩卵後才結束其產卵季,並展開產後洄游的旅程,圖六為其產卵間期的位置分布圖。
    母龜的產後洄游時間是從9月26日到10月6日為止,牠共洄游了11天,933.87英里,而洄游速度為每小時3.54英里,算是非常快速的游泳動物,圖七為其產後洄游路徑。在到達覓食海域的多間良島後,母龜開始其覓食海域的活動,一直到2011年3月17日。基本上該島的北部近海區,應為其主要的活動海域,圖八為其覓食海域的活動分布圖。
(六)產卵沙灘的狀況
    在產卵沙灘方面,因蘭嶼的人為干擾一直都很大,所以宣導的工作進度十分的慢,在所有的干擾中,以路燈及導遊的干擾為最大,也最常出現在海龜密集產卵的小八代沙灘上。由於今年上岸產卵的海龜數量比以前都多很多,因此研究人員不僅要進行海龜研究,也要疏導遊客,更常受到導遊的騷擾。由於路燈十分明亮,遊客無需手電筒就可下沙灘,加上導遊騷擾研究人員工作的情形十分嚴重,光害的評估,在實質上難以量化,這也代表,蘭嶼島上的海龜保育工作,尚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八、對業務革新、創新之效益:
    由於長年在蘭嶼島的工作成果及蘭嶼為台灣一個重要的產卵棲地,建議是持續的進行蘭嶼島上的綠蠵龜長期生殖生態的研究。因為唯有在經年累月的數據累積與分析下,我們才能正確的掌握當地產卵族群的生態變化,未來對是否劃設保護區,才能提出正確且有效的學理建議。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全文下載 pdf pdf 檔案大小:4336KB 下載次數:726
回列表
瀏覽人次:3298 最後更新日期:2016-06-21